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四个回归高等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四个回归高等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我们现在看现在的大学生们,衣服不会洗,有的甚至把衣服打包寄回去让妈妈洗了再寄过来,吃喝享乐花父母的钱花的心安理得,我还见到很多大学毕业回家结婚有了孩子,还像孩子一样又哭又闹,什么都不会做的。
“常识”就是基本理论体系和行动能力,为什么说是体系呢?因为高等教育下的学生虽然某方面理论高大上一些,但是连基本判断,全面分析能力都很缺乏,比如抖音上有说某人穿越十几年前,某个工作上手就能给你开一万元,有常识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很多人就信了,这就是缺乏“常识”的原因!
说高等教育回归常识,还在于大学生毕业后到单位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从头学起,白白浪费大好青春,应该在大学甚至高中时多提供实际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间接提高对社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可以说是多年来大家所期盼的,引起了各方的关注。2016年10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的提出,目的就是要根本改变高等教育的不良状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广受诟病,本来教育的常识就是学生好好读书学习,教师潜心于教书育人。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课和旷课的不在少数;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
有些学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二年就把专业课程放到一边,一门心思用在考研备考上;有的学生则在毕业前一年就把精力用在求职上,无暇顾及学业。有的教师浮躁,教书不认真,搞科研又沉不下心。在高校部分教师中形成了教育教学重量化指标、轻素质教育、重理论灌输、轻能力教育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所以有专家学者指出:“让教育慢下来是回归常识”。
由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针对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文献量达到三万字以上者仅占18%、平均每学期阅读课外读物达到10本书以上者仅占12%、平均每学期阅读专业论文达到50篇以上者仅占17%;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生这三项指标分别达到85%、92%和89%。
更令人担心的是,该项调查也发现,只有31%的我国大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要求学生写课外专业阅读文献综述或述评,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则达86%;出于兴趣读书的我国大学生仅占33%,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高达67%,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生出于兴趣读书的高达76%,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为34%,从中可以反映我国一些大学生功利性读书比较突出、也很普遍。
近些年浮躁之风在高校有所抬头,有些学校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而是热衷于怎么给学校更名,图大求全不顾实际盲目扩招和上新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部近几年就取消了一些高校的本科专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人才培养质量却有所下降,让教育慢下来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
要改变高等教育目前的现状,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让学生真正把心思能用在学习上,好好读书;教师能潜心于教书育人,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安静;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追求,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更好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个回归高等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个回归高等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